古驰”No Space, Just a Place”展览登陆首尔大林美术馆
2020-06-10 05:21:36来源:民营经济网·民企动力
由古驰所支持的全新艺术展"No Space, Just A Place",旨在以多方位的艺术项目呈现首尔丰富的文化图景与当代艺术生态。
此展览的策展灵感源于首尔独立及非主流艺术空间复杂的发展历史,以及古驰对"eterotopia"(异托邦)的思考。展览尝试对"other space"(另一个空间)的概念作出全新解读:一个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人们认知彼此及周围环境,孕育美好新未来的向往之地。这一解读为"being together"(同在)却不成为单一整体的行为奠定了新的认知基础。展览中的每个独立项目都与主题密切呼应,探究了非主流空间的乌托邦效应,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全新叙事思路、深化对于异者的理解、探索小众群体身份等现象。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人们也在进一步反思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并从中探索更为多元的生存与消费模式。
"No Space, Just A Place"由知名策展人、艺术杂志《Kaleidoscope》主编Myriam Ben Salah策划。她以前卫的美学视野著称,其策展构思顺应了古驰创作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对社会的深入思索:流派与性别之关系的伦理和美学价值、社会教育环境概念、自我表达的迫切性、永恒的人类自我宣言等都是两人共同专注、探究的关键主题。而这些主题也均反映在各个非主流空间的艺术宗旨与愿景中。
在艺术界,独立或非主流空间长期处于地下状态,蛰伏于铺房、阁楼、仓库及其他边缘化场所,与商业化艺廊的"白立方"式中立姿态针锋相对,并主推具有政治倾向与实验性质的作品,更注重纯粹的艺术研讨而非市场效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此类空间在首尔开始兴起,一系列质疑、批判艺术生态现状的项目也随之崭露头角。"No Space, Just A Place"展览将聚光灯对准这些态度先锋的场所,探索其反传统特质如何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引导受众自我觉醒与发掘全新的叙事途径。
一众独立艺术空间受邀参与
多个独立艺术空间受邀在大林美术馆的三个楼层内布展,Audio Visual Pavilion、Boan1942、d/p、Hapjungjigu、OF、Post Territory Ujeongguk、space illi、Space One、Tastehouse、White Noise将围绕各自团队与策展人共同构思的主题,分别展出独立的展览项目,其中也包括这些空间代理或支持的艺术家作品。
(左)Boan1942带来的艺术装置Psychedelic Nature
(中)Hapjungjigu展示了Jun Hyerim的立体画作Arcadia
(右)Post Territory Ujeongguk的展品Lunar Real Estate
艺术空间Boan1942带来的作品中,艺术家Sungsil Ryu的艺术装置Psychedelic Nature尤为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以"人造天堂"的概念为主题,聚焦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世俗迷信和虚构叙事。Hapjungjigu则展示了Jun Hyerim的立体画作,其主题Arcadia是一个颇有趣味的双关词,既代表"理想之地",又有"梦幻泡影"的意思。在Post Territory Ujeongguk的展品Lunar Real Estate中,艺术家Kang Woohyeok将目光投向月球,以此探讨首尔及邻近地区居民的土地与住房问题。艺术家在这个虚构的外太空场景中,探索真实与虚构、可能与不可能、现实所有与心中梦想之间的模糊界限。
(左)Audio Visual Pavilion的AVP Route项目部分作品
(中)d/p的影像作品Tongue Gymnastics
(右)OF带来三个展现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的展厅
Audio Visual Pavilion带来其AVP Route项目中的部分作品,针对时空中的运动及变迁概念提出质疑;另外还带来艺术家Sunho Park的作品,审视人工制品、记忆、消逝的空间,以及地理信息在地图上神秘的具象化过程。d/p则聚焦于一种绝无仅有的空间,即人类永远无法逃离的场域:身体。在纪录影像中,编舞师Yunjung Lee的舞蹈Tongue Gymnastics生动地展现了身体、尤其是唇舌的律动,身体成为了感知与交流的场所及环境。成立较晚的OF不以单纯的艺术鉴赏空间来定义自身,而是强调打造一个展示多种都市生存方式的微观世界。此次OF带来三个展现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的展厅,以此调动出不同的专注度,反思所谓的家庭生活与内外之别。
(左)space illi的项目Swimming QFWFQ*
(中)Space One的项目I Love We Love
(右)Tastehouse的项目Tasteview Daelim Branch
space illi带来的项目名为Swimming QFWFQ*,展品来自多位女性艺术家,旨在深入探索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通过对概念本身的拆解与重构,观者视角发生了变化,当代社会中隐藏的裂痕得以浮现。Space One的项目I Love We Love将情绪幻觉聚集为一种拟像,各种过往展览、表演和项目访谈资料构建起一个既有着浪漫情怀,又充满批判精神的空间。Tastehouse的项目Tasteview Daelim Branch探索了艺术价值的概念,及其与商业空间的共生关系。以商业化风格的"非销售商店"为展示空间,Tastehouse强调了物品的真正价值与观者的消费者身份。
来自White Noise的项目Secret of Longevity
White Noise的项目Secret of Longevity,则通过持续的短期合作关系重新定义艺术家身份。例如,艺术团体Dans ta chambre和艺术家Joohye Moon携手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依托于屏幕内外、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互动。
多位艺术家带来的沉浸式装置作品
为进一步拓展对话层次并丰富讨论内容,多位韩国及国际艺术家受邀参与此次展览,以放眼可及的未来或奇幻神话为灵感,创作一系列沉浸式装置作品。Meriem Bennani、Olivia Erlanger、Cécile B. Evans、Kang Seung Lee和Martine Syms带来的作品以戏谑口吻质疑传统社会主流话语中的褊狭视角,与古驰兼容并蓄的当代愿景不谋而合。围绕生物科技、酷儿文化、社会错位与混杂化等议题,艺术家们探索了叙事与虚构手法的各种可能性,旨在讲述更具启迪性的"他者"故事。
Party on the Caps(2018-2019)
Meriem Bennani的影像装置Party on the Caps(2018-2019)将镜头对准一群虚构的小岛居民,他们居住在作为难民与"非法"入境者流放之地的大西洋小岛CAPS。在Bennani的虚构中,未来移民群体的身心将出现新的移位现象,致使不同地域、国籍、年龄与性别的群体之间诞生新的社群。
What The Heart Wants
Cécile B. Evans的装置作品What The Heart Wants探索了当代人类生活中的核心:人机互动,在未来预想变为现实的异境中,进行了一场关于"何以为人?"、"电子系统如何重塑'人'这一概念"的探讨。
Covers(QueerArch)
Kang Seung Lee的壁纸装置Covers(QueerArch)取材自QueerArch的档案库,从独特的视角呈现韩国酷儿社群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致敬被主流历史边缘化的个体叙事。
Ida, Ida, Ida!
Olivia Erlanger带来的超现实作品Ida, Ida, Ida! 将美术馆空间改造成自动洗衣店——一个几乎没有地点属性,只是用于等候与消磨时间的空间。其中的美人鱼,代表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模板的嵌合式个体,引发了关于流动性、混杂化与性别原型的思考。
Notes on Gesture
Martine Syms的影像装置Notes on Gesture反映了文化权威对人类姿势、肢体语言、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各种姿态和语言作为身份表达手段的效用——从而证明所谓身份是一种主观构建,充满了转换与替代的可能性。
No Space, Just a Place
Eterotopia
2020年4月17日至7月12日
韩国首尔大林美术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