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观察 > 正文

李亚鹤:两位满族名人,侯宝林和老舍之间的故事

2020-04-22 05:24:52来源:民营经济网·民企动力  

李亚鹤:两位满族名人,侯宝林和老舍之间的故事:李亚鹤:1950年,老舍一家人搬进了北京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小院,头一次拥有了一座完全属于自己的小三合院,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布置它...

李亚鹤:1950年,老舍一家人搬进了北京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小院,头一次拥有了一座完全属于自己的小三合院,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布置它和利用它。当然,也给这个小院带来了一堆有趣的故事。

老舍先生可堪当文学大师,所以,到他家串门的自然也是大师云集。比如说吧,郭沫若先生曾在老舍先生的书房里用行书写下过《迎春节·满江红》,赵树理先生曾在这里亮开嗓门,拍着腿高唱过家乡戏。老舍先生很喜欢邀请文联同仁一起在小院里赏花饮酒,老舍先生好酒量,所以自己从来没醉过。有一次,曹禺喝到酩酊,出溜到桌下后,两只手还在空中乱抓找酒瓶呢!丹柿小院俨然就成了文化界名流举行小聚会的场所了!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郭沫若当选理事长,周扬、老舍、钟敬文为副理事长,一时找不到会址,老舍就在开会时说:"我刚买了一所小房子,我家人口不多,先上我那去吧!"这个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老舍的热情和真挚使大家都很感动。

当然,最让人感动的,还有一位大师,那就是侯宝林先生,侯宝林先生十分感谢老舍先生对于相声的扶持与帮助,因此每年必会去丹柿小院给老舍先生拜年,而且要行跪地三叩首的大礼,对侯先生的大礼,老舍先生自然不能消受,所以年年都要上前用力搀扶,但每回都未曾拗过侯先生的一片诚意。

在侯宝林先生一生里视为恩人的人中,首推老舍。说到这里,就涉及侯先生一生的创作活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是一个翻天覆地、百废待兴的伟大时代。但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一样,当时我们党在领导文艺方面的经验尚不十分成熟。极"左"的东西基本在左右着文艺活动的方向。相声就是在那样一种背景下,遇到了一次不应遇到的大劫难。

有一次,曲艺工作者下工厂为工人演出,但在演出中,有两位相声演员虽然热情很高,但却拿不出新段子。结果在说老段子时,因其中有一些"我是你老子,你是我儿子"之类互相占便宜的语言,让工人群众很反感,当场便把两个演员轰了下来。这件事在当时文艺界领导层中引起了极大关注。最后竟认为:"相声是以讽刺为主的艺术形式。现在是新中国了,你要讽刺,讽刺谁呢?"因而得出结论:"相声不适合新社会文艺发展的需要。"将这门艺术取缔了。这一来不要紧,一下使得许多专靠在天桥、西单或鼓楼等地撂地卖艺的相声艺人没了饭碗儿。严重时,有些艺人已经到了饿肚子的程度。为挽救相声于危难,以孙玉奎、侯宝林、罗荣寿等几位艺人为首,发起、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这个小组一成立,第一项任务就是怎样创作符合新社会需要的新段子。然而,当时的相声艺人大多没有文化,让他们创作新段子自然有困难。为此,他们想到了老舍先生。

1949年底,侯一尘打听到老舍先生已自美国归来,下榻北京饭店。第二天、侯宝林、侯一尘、刘德智、罗荣寿、于世德等前往拜访。当谈到大家思想消极时,老舍对刘德智说:"你说了好几十年相声,怎么会带头胡思乱想起来了?我就不信,相声一点前途没有啦?我同意宝林他们几位的意见,大伙抱成一个团儿,都出主意——改嘛!"接着又说:"早些时候有段相声说'这个庙'、"那个庙"的叫什么来着?"侯宝林等人回答:"《地理图》。"老舍说:"对。还有《报菜名》……"一连气提了十几段相声。在历数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后说:"依我看,这些东西把骂大街、贫嘴废话去掉,加上些新内容、新知识,既有教育意义,还有笑料,照样受欢迎。"最后他自告奋勇地说:"大家回去,把这些本子找来,我给改改,先蹚蹚道儿,改出几段大家先演着,不过大家都得动手才行哪!"拜访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相声艺人访老舍》的消息。老舍在两个月内改出了《贾博士》、《维生素》、《两条路线》三段相声。从此以后,老舍就成了这些相声演员的引路人。

此后,老舍经常参加这个小组的活动,始终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协助他们创作新相声,改编旧相声。小组解散后,他继续关心相声艺术的发展,撰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对新相声的成长和进步加以肯定,又中肯地指出不足之处。在他的带动之下,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不少语言、文艺工作者参与了相声改进工作。

相声改进小组经过认真的排练,终于在西单游艺社演出了。那天,特别隆重。当时文化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几乎都来了。看过他们的表演后,才又收回成命,允许相声继续演出。相声救活后,老舍先生除给他们提出希望,让他们努力学文化外,进一步建议提高相声的品位。侯先生对这一建议十分重视。自打见过一面后,便"粘"上了老舍、吴晓铃、罗常培等对曲艺有研究的学者,常年向他们虚心求教。而这些文化大家,在后来,甚至可以说整个后半生都与侯先生一道,长期地,而且是一贯地,倾心关注相声艺术的发展,并与侯先生成了莫逆之交。侯先生对能结识这样的高师也深感荣幸,并对给他们牵线的老舍先生念念不忘。侯先生之所以每年必去老舍家的丹柿小院,给老舍先生拜年, 而且要行跪地三叩首的大礼,除因为当年老舍先生在救活相声方面给他们帮过大忙,恐怕给他介绍了吴、常二位大师和学者也是原因之一。对侯先生的大礼,老舍先生自然不能消受,所以年年都要上前用力搀扶,但每回都未曾拗过侯先生的一片诚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