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金融李宝庆:以技术为锤打破保险行业“冰层”
2020-04-16 15:45:40来源:民营经济网·民企动力
李宝庆,互联网资深技术人士,有15以上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2010年11月加入奇虎360集团,先后担任技术经理、高级技术经理、技术副总监、技术总监等职务,负责360彩票、360用户中心、360云盘、360保险等多条业务线的技术架构与管理工作。在垂直电商、网络安全、基础架构等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带团队完成过日活千万级、年交易流水上百亿的交易系统。
360金融保险技术首席架构师李宝庆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在金融领域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金融x科技”的无界融合正在推动行业实现深度变革。但目前仍有观点认为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是最浅显单一的,不需要在该领域有过多的投入。对此,360金融保险技术首席架构师李宝庆提出了不同观点。
李宝庆以保险行业为例指出,技术的意义在于应用,如果把行业细分领域比喻为冰层,那么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是“凿冰”的过程,应用程度越深越广,“碎冰”的范围就越大。没有对行业深入的了解,技术就只是浮于冰层表面,无法解决冰层下的核心问题。技术与场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整个产业的数字化能力,因此技术赋能金融保险行业绝非简单的技术采用。
——只有深入理解保险行业,技术才能创造价值
每个金融细分领域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对于科技平台而言,以技术赋能一个新的细分领域就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对行业需求和痛点进行深入理解,只有技术与业务和场景深度融合,科技平台才能真正成为产业数字化伙伴。
问:您在360金融主要负责哪些业务?
李宝庆:目前主要负责360保险底层核心系统和销售平台的搭建,如面向C端的360保险商场,A端的保险代理人平台以及面向B端的SaaS系统等。
问:有观点认为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是最浅显的,不需要在这个领域花费太多人力物力的投入,您怎么看?
李宝庆:肯定不是这样的。以保险行业为例,保险业务很复杂,即使专业的保险业务员面对面地给用户反复讲解,也不一定能让用户理解,这其实是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技术手段简化这一流程,让保险内容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获得用户信任,就绝不只是简单地把互联网、IoT、大数据、AI等技术运用起来,而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把保险行业研究透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技术赋能,解决行业痛点,背后一定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问:现在保险行业需要用技术来解决什么痛点?
李宝庆:首先,责任条款、投保须知等对用户来说难以理解,这是当前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将业务化繁而简,让保险专业术语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让用户能够理解保险产品。这不仅易于保险产品传播,也能助力保险代理人和险企实现精准获客,如:利用AI技术对保险条款进行通俗化解读等。
其次,目前的保险产品包含的责任条款多且复杂,有些产品对用户来说并不需要,但仍然需要用户以极高的成本进行购买。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明确保险责任条款,将产品进行打散,通过IoT、大数据等技术,根据用户自身健康状况等,打造性价比更高,满足定制化需求的保险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保险理赔售后难等也是阻碍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痛点之一。中国的保险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的时间很短,许多用户在投保后会面临理赔难的问题,由此产生信任问题。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剔除灰色地带,让保险责任条款更加透明,改善客户体验,赢得用户信任才能让中国保险行业真正发展起来。
——基于核心诉求搭建技术系统,构建保险科技核心竞争力
相较于以往发展较为成熟的电商系统,保险行业由于此前人为介入过多,其产品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同时弹性较大,因此在赋能的过程中,从业者更需要沉下心来多方考虑,基于保险行业的核心诉求,重新架构技术系统,缩短与保险公司的对接周期、强化客服售后等问题,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问:科技赋能保险行业的难点在哪?
李宝庆:首先打通数据是全行业的痛点,这并不是单凭技术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协作。与此同时,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保险行业的条款进行智能解读也是一大挑战,这需要通过智能模型进行大量的训练,不断优化,才能形成保险行业自己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
此外,由于保险系统的产品多且复杂,每家保险公司,每个保险产品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保险公司,所对接的系统、团队及产品规范也不一样,差异化程度特别大,在行业里,接入一个短险产品的开发周期可能需要一周到两周时间,一个长险可能需要两三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将各类差异化产品进行快速接入和实现标准化输出是一大难题,需要对保险业务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对系统架构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的核心系统通过配置化、流水化、服务化等手段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大缩短了新产品接入时间,系统从规划到真正落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从整个行业来看,我们的速度非常快。
问:保险行业对技术赋能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李宝庆:和金融行业一样,保险行业对技术同样要求稳定、无风险、可扩充。但在此基础上,保险行业当前最大的核心诉求还是在业务端,尤其是推动产品创新和提升用户服务方面。
以产品创新为例,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定制的,但如360保险这样的保险科技平台是可以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思路的。比如,此前有保险公司推出的安全险,这对于360集团这样的互联网安全企业而言,有一些数据和场景需求是相匹配的;再比如,做心脏医疗设备的企业,它就能够通过一些数据和场景,帮助保险公司定制心脏疾病相关的险种。
提升用户服务方面,主要是解决当前的用户信任问题。很多用户在买保险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保险责任条款,那在理赔的时候就往往会出现不在理赔范围内的问题,让用户觉得上当受骗。因此,通过技术手段,让保险条款以更加简洁透明的方式呈现在业务端,提升用户体验和信任度,也是当前科技赋能保险行业的主要探索方向。
问:360金融在技术赋能保险行业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李宝庆:我们首先在前端做了一些创新。基于可复用原则,采用模块开发的方式,将保险产品中能够重复利用的部分剥离生成一个个模块,这样在接入新的产品时,我们可以直接从后台将模块勾选出来,通过自动编译的方式迅速生成产品落地页。通过这样的开发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开发对接的效率,让保险产品快速实现线上的精准呈现。技术应用的可复制性大大提升了其应用的广度,由此可以更好的扩大技术“碎冰”的连锁反应,后续应用也会更加简单。
我们还在筹划和搭建智能化的CRM系统。比如针对客户问询,以往保险公司主要通过业务员在线接听,这就会出现保费规模越大,人力成本越高的问题。我们就计划通过构建知识库,让智能客服去回答客户询问的常规问题,这就能解决保险企业人力成本高企的痛点。
通过智能化CRM系统,我们能够实现对用户的行为轨迹的全程跟踪。当用户进入到页面,大数据会对该用户的成单率进行分析演算,判断是否主动向该用户进一步推荐产品。在促成服务后,我们的系统还会持续跟踪,在保单管理、售后理赔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便利。
在此基础上,智能化CRM系统的应用还有利于从顶层设计方面改进保险行业的服务。比如在通过大数据形成用户画像后,我们将这些用户画像反馈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能够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需求定制个性化保险产品,提升服务体验。同时,在积累一定的人工数据后,我们还在尝试与数据智能部门合作推出自动外呼的系统,以降低保险人力成本。
——以开放平台赋能保险行业,完善保险科技生态圈
技术能够改善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如果仅依靠每个保险公司自己搭建平台,这不仅需要大规模的团队,迭代周期也很长,这就使得许多保险企业望而却步。基于此,通过开放平台赋能行业,已成为保险科技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
问:互联网保险距离网络购物的成熟度还有多远?
李宝庆:相较于成熟的网络购物,互联网保险还有较大的距离。一方面是教育用户的过程,与大众商品相比,保险产品自身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门槛,因此互联网保险在体验上需要把产品打造的更简单,在顶层设计方面把条款拆解的更透明,以建立用户的信任。另一方面是互联网保险刚刚起步,产品体验与服务水平都无法达到网络购物的程度,未来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
问:你如何看待保险科技以及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前景?
李宝庆:从行业来看,积极应用保险科技能够让保险企业获得由营销渠道优化、合理定价、反欺诈、流程自动化、人力替代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实际收益。此外,通过科技手段优化掉的成本能够重新投入到市场推广以及用户服务提升上,从而使保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经营状况,实现良性发展。
互联网保险则通过为行业带来“普惠”、“触达”和“连结”的改变,能够提升用户对保险的信任与依赖,逐渐解决中国居民保险意识弱的问题,实现国民保险意识的缓慢觉醒,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前景。但整个保险行业是一个慢风口,需要我们更有耐心和韧劲,沉下心来“凿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打破保险行业细分领域的冰层,下沉技术应用的深度。
问:对于未来,360保险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
李宝庆: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希望未来360保险能够把体验做得更简单,不仅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更加高效地与保险企业、保险代理人和用户进行对接,也能够全面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
未来我们还计划搭建开放平台,为B端企业提供SaaS服务。对于想从事保险销售的企业来说,搭建保险系统团队规模、迭代周期都是很大的问题,一般人不愿意做,而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平台将技术能力对外输出,从产品到营销,帮助企业实现定制化需求,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群体输出多样化保险产品,也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输出智能化营销方案,通过与各B端企业广泛合作,探索用户需求的嗅觉也会越来越敏锐,助推产品创新与体验创新的正向循环,让企业零门槛参与到保险产品的创新与销售中来。
360金融技术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