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观察 > 正文

“315”系列调查:侵犯公民隐私的数据“黑产”

2020-03-16 20:00:15  

“315”系列调查:侵犯公民隐私的数据“黑产”:在过去几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打击数据“黑产”、保护消费者权益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磅话题。针对数据“黑产”这一现象,有关部...

在过去几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打击数据“黑产”、保护消费者权益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磅话题。针对数据“黑产”这一现象,有关部门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尽管如此,打击数据“黑产”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工作依然是任重道远。在今年“315”前夕,一位热心市民就向记者表示,自己可能遭遇到了数据“黑产”。

在北京工作的何先生是一家企业负责做客户拉新工作的负责人。因其公司业务需要,何先生一直在寻求高效获客渠道。在不久前,何先生经朋友介绍后,与一家名为宁波联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联瑞科技”)的企业接触,该公司工作人员称,可以截取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数据,以低成本帮助企业获取客户。

天眼查搜索结果显示,“联瑞科技”是一家网站建设及推广服务商,提供网站建设、企业样本、网站优化、手机网站等服务。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10月21日,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

而据“联瑞科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精准获客服务,包括企业指定网址,“联瑞科技”可截取访问过网址的用户,比如同行的网站页面访客信息;“联瑞科技”还能对企业所指定400电话、固话,截取呼入呼出记录,对于企业指定APP,截取手机上装有指定app的高频用户,此外还可以截取以指定号码发送短信的短信接收用户,同时可以按照企业要求,按照性别、地域、年龄等维度截取符合条件的用户。

“联瑞科技”服务介绍PPT截图

记者从“联瑞科技”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介绍PPT里看到,该公司号称其日处理8100亿条上网记录信息、200亿条计费详单等用户关键数据,拥有15.2亿存量用户,可以为企业提供最为精准的目标用户群。而为了显示其精准获客能力,“联瑞科技”的PPT里还专门展示了据称从金融系统所获取的用户资料。

“联瑞科技”服务介绍PPT截图

从“联瑞科技”工作人员的描述来看,他们有能力通过网站、APP、固话或移动电话、短信等路径获取企业指定的目标客户群,企业获得由“联瑞科技”筛选的用户资料后,即可直接呼叫用户,其成本相比其他方式更为低廉。

无独有偶,与“联瑞科技”从事相似业务的公司大有人在。何先生告诉记者,圈子里中做客户拉新工作的朋友不少人都遭遇到类似的公司,比如声势大一些的济南玲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精准营销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获客公司等。从这些公司的业务模式上来看,它们大多声称能够从固话、移动电话、短信、APP、网站等各种路径截取登录或使用用户的信息,可谓无孔不入,有可能对用户隐私及信息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事实上,有关部门对类似数据“黑产”公司的打击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去年8月,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公安分局侦破一起特大流量劫持案,新三板上市公司北京瑞智华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案,及其关联公司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涉嫌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30亿条,涉及全国96家互联网公司产品。

去年11月,江苏警方依法打击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涉嫌非法缓存公民个人信息1亿多条,其中,拉卡拉支付旗下的考拉征信涉嫌非法提供身份证返照查询9800多万次,获利3800万元。

可以看到,随着国家对于数据“黑产“连续出击,对于这一灰色产业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威慑作用。但确有少数企业依旧心存侥幸,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惜挑战法律。

业内人士指出,要想对数据“黑产“全面治理,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是广大网民建立更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登录使用某些来路不明的互联网工具,对网站要求用户过度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坚决说”不“。

其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此类现象的打击力度, 《网络安全法》正式通过后,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最高法、最高检出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其中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即可入刑。随着“两院“的司法解释细则出台,各地公安等执法机关可依此侦办各类数据”黑产“案件,对当事人依法追求司法责任,提高其违法成本。

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政企合作,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从而在共同关注的信息安全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比如2019年工信部通过统筹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和技术能力,建成网络安全威胁共享平台,与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各大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威胁信息共享处置机制。

“只有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强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共管机制,才能对数据‘黑产’形成更为有效的治理,这种在电信运营商链路窥探网民隐私,收集、存储为大数据,通过画像、建模等技术手段,对外销售网民姓名、电话号码、兴趣偏好,实际是对公民隐私的严重侵犯,网民根本无法防范”。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我国在打击数据‘黑产’上还可进行更多模式创新,从而为公民隐私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