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遭否定,引调笑 最大民营精神病院IPO被否背后

2018-02-01 16:57:55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马肃平 袁端端

康宁医院从申请IPO到落败,引发了人们对民营精神病院的极大好奇,也掀起了社会办医能否最终成功的疑问。

总院创办之初,高年资的医生最为难求。之后,虽然通过成为教学医院、定向委培等方式为医院储备医生资源,但和公立医院的人才差距犹在。南方周末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康宁医院的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大多来自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是其他医院退休返聘回来的。

何日辉分析,这些医生原单位待遇差,大多缺乏职业成就感,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让他们心动,加之康宁已在港股上市,资本较为雄厚,因此愿意挪窝。

“总体医生层次还是不如公立医院,毕竟一般人还是不愿意跳。”负责某进口品牌抑郁症药物的大区经理说,他从走访浙江多家医院的经验看,康宁不如公立医院接受新药的程度高,分析问题没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客观。

IPO注定失败?

眼看一切顺利,但IPO的失败让康宁措手不及。

根据招股书,2014年至2017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9亿、3.4亿、4.1亿、2.8亿,净利润除了2017年1-6月的为3030万之外,其余年份均在5000万以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015.45万、-506万、4986万、347.16万。从数额上看,相比国内大型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营收并不算多。

康宁是民营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主制定药品和诊疗服务的价格。但为了确保在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中具有充分优势,康宁下属的自有医院均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因此诊疗服务和药品销售价格主要参照公共医疗保险的定价标准。

在最耗费人力的精神专科,药品、耗材都难以成为营收的主要来源,康宁医院有约20%的床位属于特需服务。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不纳入医保,由医院自主定价。王莲月反复强调的一个字是“省”,通过降低医疗服务、药品和管理成本,精简行政人员产生收益。

能否持续盈利是投资人的最大担心。一位专做医院投资的投行分析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尽管康宁医院前景不错,但因为大量诊疗和药费都由医保负担,发审会觉得大量医保的钱被拿去在资本市场上运作不妥。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超过2000个县级市没有精神专科医院,康宁正是抓住了这一市场空白,将很多投资布局在基层。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6月30日,康宁实际投入运营10家自有医院,并管理8家医疗机构。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对此评价:“康宁医院算是个奇迹。”通过改进药品采购流程和管理流程,降低了医疗服务、药品和管理成本,采用合同聘用制,用优胜劣汰的机制保证人员工作效率和医院的生产效益。“在康宁医院的管理下,一些曾经经营不善的温州地方办医院,服务变得优质,患者满意度高——在赚钱的同时,也降低了政府和患者的负担。”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