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再出基因检测“亲民价” 标准化应用仍未实现
期望3年内,推动全基因组测序由百元美金跨入百元人民币时代。
一边是国产测序仪新品问世的锣鼓喧天,一边是临床基因检测标准与规范的困惑,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类似的矛盾场景太多了。
日前,华大基因集团(下称“华大”)布局国产测序仪和基因大数据:推出两款新型高通量测序系统MGISEQ-2000和MGISEQ-200、模块化NGS工作站、远程超声诊断系统、百万中国人基因数据库、基因组解码计划。
其中,测序仪主打优势是低价、性价比。华大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直言:“新机器将帮助我们更快认识和解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遗传性疾病。希望不断降低测序成本。”
其余皆是为了推动基因检测普及应用,实现基因组解码计划定下的“小目标”:华大期望在3年时间内,推动全基因组测序由百元美元跨入百元人民币时代。
但基因检测目前覆盖人群数量有限,还谈不上真正普及。在基因检测落地过程中,从医、患、检测服务商三方的沟通渠道及流程,检测报告格式规范化,检测结果互认等,到更关键的检测质量监管、检测信息供应、检测结果解读等,都存在标准化问题。
再推低价测序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MGISEQ-2000和MGISEQ-200已收到上百台意向订单,主要面向科研市场,但投入临床应用所需的批文还在申报中。华大智造副总裁刘健告诉记者:“两台测序仪,一个高端,一个适应临床需求,产品的成本定价、方向不同。但我们偏向于桌面化、通用型设备,会不断降低成本。”
在这背后,测序仪和试剂、耗材所在的基因产业链上游被外资巨头牢牢把控,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贴牌、合作研发等方式开始漫长的国产测序仪研发之路。
华大在上游已囊括CG、华大设备、香港设备、华大智造和武汉智造五家公司。其正式起步并陆续造出国产测序仪,是选定了通过收购实现测序仪器国产化的路径,并在2013年完成对外资测序仪设备生产商CG的全额收购。当时,Illu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华大是其第一大客户。其后是Life Technologies占据38%,Roche占据8%。
收购完成不久,就传出测序仪在国内获批的喜讯。2014年7月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批准华大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BGISEQ-1000和BGISEQ-100。此后,华大陆续推出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收购CG后推出的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测序仪,以及桌面化测序仪BGISEQ-500、台式测序仪BGISEQ-50.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显示,国内已获批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共有八款,华大的BGISEQ-100和BGISEQ-1000、BGISEQ-500位列其中。另外,华大智造内部人士告诉记者,BGISEQ-50的临床应用批文也在走申报流程,“乐观的话12月份就可以拿到。”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华大鲜少提及BGISEQ-1000、BGISEQ-100和Revolocity。而在2015年底,华大被曝将CG转变为研发机构,以支持华大的产品和临床试验,Revolocity在拥有三位客户的情况下停止接收新订单。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BGISEQ-1000和BGISEQ-100是华大集团发布的,2016年华大智造才成立,发布的是MGISEQ系列,定位是全设备平台。但设备最原始的版本建立在GC平台上,目前各子公司内部整合完成了,但还在脱离和替代、实现核心零件国产化、从源头保护遗传信息安全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华大智造还推出模块化NGS工作站、远程超声诊断系统两款设备,前者为了实现测序仪全自动应用,后者是在整合硬件技术的基础上,连结华大的后台服务系统。据刘健介绍,华大的设备生产基地主要在深圳和武汉,深圳基地的产能是一年一千台,武汉将达到数千台。另外华大欧洲生产基地也在筹备中。
欠缺标准化
在加码智造板块同时,华大还推出百万中国人基因数据库和基因组解码计划。
目前全球样本量过万的人群基因数据库,如ExAC、UK10K等主要基于欧美白人群体构建,能代表中国人群的仅有千人基因组中的三百余个样本。华大科技副总经理徐均阳介绍,全基因组测序是大规模获得高质量基因序列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些海量数据将被用于评估个人健康和疾病。
徐均阳说:“期望借助基因组解码计划,促进基因科技在人群数据库构建、健康计划制定、药物研发、肿瘤疾病研究等的应用和转化。”据悉,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基因组测序在3年内由百元美金降到百元人民币。
但即便是价格降低了,服务落地还需要一系列标准化探索。记者了解到,目前医生、患者、检测服务商的需求匹配和沟通机制还没搭建起来。
在医生端,医生需要先告诉检测机构自己获知的信息和需求,一般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关键性问题,委托内容等。但在执行过程中,医生的需求会因为患者的情况产生变化。
瑞奥康晨CEO杨旭指出,医生可能认为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以免临床漏报,包括检测方对疾病表型了解不足导致基因漏报、检测方解读失误导致变异漏报等。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遗传咨询门诊主任医师邱正庆直言:“可能做了几千个基因检测,有些公司什么信息都没给。除基因突变是否致病外,医生还希望在检测报告中看到一些信息。”
基因检测服务商对此也觉得迷惑。一名不透露姓名的基因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下单的临床医生不太懂遗传,需要第三方协助解读报告,很依赖基因检测结果。”
而服务商提供的基因检测报告,有时从格式到内容都无法令临床医生满意。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端直言:“我看了很多公司的报告,良莠不齐,给医生带来很多困惑和无奈。例如没有临床诊断做检测时,有检测报告结果直接显示这个人得了什么病,但这个人是在做体检项目。”
所有检测结果都需要通过遗传咨询向患者详细解释。
不过,在检测结果解读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如部分检测结果太过简单,简单地给出智力低下甚至发育迟缓等答复,但这类遗传病有很强的遗传异质性,需要详细的临床表型描述。另外,国内遗传咨询人才缺口很大。
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主任黄尚志指出:“没有遗传咨询的B2C服务将会埋下不良种子,病人或消费者会曲解这些问题进而产生不良后果。”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外资持有A股规模首破万亿 对市场风格影响重要
下一篇2017-11-01 07:48:51
-
10月份6家企业被强制退出做市 创下历史新高
上一篇2017-11-01 07:39:00